網路上關於台中文公館的評價其實很少,也找不太到,大多都是米其林的介紹。不過好險文公館經過米其林的加持後,打開知名度,讓遠在台北的我也能得到一些關於餐廳的資訊,才決定前往一嚐。看了訂位網頁,發現假日和平日的午晚餐都有價格的區別,不過基本上菜色是一樣的,假日的午餐較平日午餐多兩道菜。若是想體驗到文公館的重點菜色,平日午餐就很夠吃了。
令我印象深刻的菜
- 大漠風沙雞
- 濃魚湯
- 南非鮑魚
- 杏仁核桃芝麻
文公館菜單
假日午餐總共九道,分別是兩道開胃小點、兩道前菜、一道湯、一道轉換口味的雪酪、一道主餐、一道麵和最後的甜點。除了這九道菜之外,餐廳也另外招待了兩道開胃小菜:麻辣牛腱跟醃蘿蔔。除了這些菜之外,客人也可以先跟餐廳預訂單點的主廚私房小菜,我這次先預訂了非常少見的大漠風沙雞。本來還想要多點紅油牛舌,但服務人員說有招待的麻辣牛腱,這兩道風味很像,所以不建議加點牛舌。整餐吃下來我認為份量剛好,不會太飽,這樣的份量搭配這樣的價格十分划算。在台北,這樣的餐點內容可能一個人至少3,000起跳,合理的定價也是文公館深得我喜愛的原因之一。
大漠風沙雞
大漠風沙雞是粵菜的一種菜式,為炸子雞的變形版,和炸子雞的區別是炸好的雞會鋪上一層炸蒜碎,讓雞肉吸收蒜味,再撒上檸檬汁,其外表看起來就像是一片沙漠,因此這道菜得到了大漠風沙雞的名號。這道菜要提前兩天預訂,所以想要吃的話一定要記得打電話去。因為是被歸類在開胃小點的關係,所以分量不如想像中的多,但三個人吃還是綽綽有餘。吸收過蒜頭的雞肉有一種獨特的風味,味道層次又再更豐富一些,雞肉的口感亦十分軟嫩,是一道值得點的菜餚。
紅油牛腱
這道是餐廳招待的私房小菜,不含在套餐的菜色裡頭。牛腱的肉質很軟,整體辣度適中,也不會過鹹,不過可能辣油會讓牛腱本身變得有點油。
醃蘿蔔
這道也是餐廳招待的開胃小菜,沒有放在菜單上,應為隱藏菜色。由醃蘿蔔的形狀可以看出廚房的刀工,一塊蘿蔔切了5刀,但都不切斷,讓客人能吃到一大塊蘿蔔卻有在吃片狀蘿蔔的口感。蘿蔔醃的味道並沒有我想像中的鹹,很合我口味,是一道很精緻的開胃菜。
羊奶紅茶/瑪莎拉咖哩
吃完前面的小菜之後,正式進入主題,第一道是開胃小點。以羊奶製成的甜筒,是咖哩風味的。這道菜非常的法式,很少見到中餐廳開胃第一道會給這類型的小點當作Amuse Bouche。小甜筒大概兩口就能吃完,羊奶味非常的濃,不過不至於濃到令人感到噁心。和咖哩融合後有種獨特的味道,說不上來,沒有特別喜歡,但也不至於討厭。
伊比利火腿/蜜瓜/茉莉花
這道也是開胃小點之一,伊比利火腿和哈密瓜是很常見的組合。相較於前面的羊奶甜筒,我本人更習慣吃這道。這道常見的開胃小點除了在造型上做的比較別緻以外,口味上並沒有太多在意料之外的更動,吃起來十分清爽。
北海道干貝/香水蓮花/鹹檸檬
開胃小點結束之後,便上了前菜。這道干貝十分有趣,中間那坨醬汁是用冬瓜茶做成的,將中間那坨戳破之後,稍微攪拌一下,便能和干貝一同入口,吃來有淡淡的冬瓜茶甜香味,很特別也很有趣,是一道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菜。
中間也穿插了這道招待的迎賓茶(?),看起來非常絢麗的呈現方式,娛樂感十足。喝起來有點像沒那麽甜的冬瓜茶,但同時還有加入其他原料。
雪燕/陳年火腿/黃瓜
興許夏季是瓜類盛產的季節,這道瓜類和火腿的組合似乎似曾相似,沒錯就是前面開胃小點有出現過的蜜瓜+伊比利火腿的組合。不過吃到第二次類似的組合卻不感覺膩,因為主廚很巧妙的替換了瓜和火腿的種類,同樣的概念換了口味,讓人新鮮感不減。這道其實是蒸蛋上鋪了一些材料,替單調的蒸蛋增添不少風味也豐富了食材組合。
川貝母/天麻/濃魚湯
這道湯是當天午餐的亮點之一。川貝母乃為一種中藥材,旨在去痰解咳;天麻亦為一種中藥材,功用是止暈。不過湯頭濃郁,所以並沒有特別感受到裡頭加入了中藥材。這碗湯的厲害之處是湯頭喝起來有帶給我在喝豚骨湯的感覺,但因為這碗湯湯頭是用魚經過長時間熬煮的,所以不像豚骨湯油膩,湯的表面幾乎看不到任何油。湯裡的材料也很豐富,石斑魚非常彈牙,除了魚之外,還有地瓜等蔬菜。喝這碗湯的每一口都讓人嘖嘖稱奇,讓人驚艷不已。
紅心芭樂雪酪/柚子/紫蘇
這道雪酪的用途是用來作為前菜和主菜的分水嶺,也同時讓客人能夠轉換一下口味,調整下心情並迎接接下來的主菜。雪酪的芭樂味非常強烈,吃來十分清爽。
南非鮑魚/蝦籽/鮑汁戈渣
終於等到期待已久的主菜鮑魚了。雖然鮑魚要加價600元,但真的非常值得。這道鮑魚不愧是文公館的招牌,沒有過於花俏的表現手法,一顆鮑魚搭配一塊白蘿蔔,淋上些許醬汁並撒上蝦籽,為客人呈現最純粹的味道。切下一小塊鮑魚,咬下的那一刻,嚐到鮑魚的鮮甜。除此之外,口感上也非常易咬,沒有咬不動很韌的問題。白蘿蔔也是一時之選,沒有苦味,讓主菜的風味更加多層次。
文公館用鮑魚汁做成凍狀之後再拿去炸,便形成了獨特的鮑汁戈渣。戈渣十分燙口,因此食用時需格外小心,鮑魚汁的鮮甜都隱藏在金黃外皮底下,入口即化,我個人相當喜愛這道點心。戈渣為粵菜中一道極難製作的點心,相關介紹可以參考米其林官方寫的這篇有關戈渣的歷史追本溯源:戈渣。
鮑汁/南非鮑魚/伊麵
伊麵是當天唯一的澱粉類食物,雖然又是用鮑魚製作,但只有小小一塊而已,我也不覺得膩。對於主菜沒有選鮑魚的客人而言,是另一個可以吃到鮑魚的機會。伊麵本體十分有彈性,軟硬度適中,即使經過醬汁調味,也不會太鹹。伊麵裡頭的小鮑魚依舊是上乘之作。伊麵為粵菜菜系中常見的麵體,用雞蛋和麵粉製作,油炸過後含水量低,因此可以長期保存,就像泡麵一樣。香港人愛食用較有彈性的麵體,因此多用偏鹼性的鴨蛋製作,關於伊麵更多介紹,可以參考維基百科這篇文章“伊麵”。
杏仁/核桃/芝麻
終於來到了收尾的甜點,甜點的造型也十分用心,不馬虎。中間白色的為杏仁製作而成的慕斯,服務員會淋上核桃醬,醬會隨著慕斯的漩渦造型而流下來。一旁附上芝麻脆片和蔓越莓製成的果凍。看似分散的食材,卻建構成一道味道完整的中式風味甜點,此為典型的以西式手法詮釋中式食材。這三種原料都是常見的中式甜品成份。
整套吃下來,讓我非常滿意。此滿意度不僅體現在食物內容上,更是在表現手法、服務態度、內部裝設和餐廳氛圍,能得到米其林著實實至名歸。不過我倒覺得有些可以改進的地方,每一道菜除了主餐鮑魚之外,都會鋪上綠色的葉子增加外觀的豐富度,有幾道菜本身已經色菜鮮艷,實在不必要再放上一片葉子做點綴。雪燕黃瓜、濃魚湯、紅心芭樂、鮑魚伊麵等加入一片綠葉是一件很雞肋的裝飾,其實可以考慮拿掉。如真的要擺裝飾,也應換換不同種類的植物,否則也會視覺疲勞。
文公館的菜單已經具有一定程度的完成度了,服務人員也都訓練有素,十分專業。雖說是中菜,多以粵菜為主,當中也加入了一些法式元素。每一道都沒有特別明顯的缺點,整體用餐體驗非常流暢也沒有令人皺眉的地方。若是能夠再多些創新和wow factor,相信離米其林二星之路不遠了。